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当红色基因遇见青春力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演绎大别山精神新“潮”流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7/03 08:40:47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5月6日晚,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诵读经典 青春向党”朗诵比赛决赛现场,来自医药学院的参赛选手齐声合唱这首流传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民谣,她们饱含深情的朗诵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职院校,黄冈职院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红色课堂,让大别山精神成为青年学子成长的“精神灯塔”。

红色铸魂:让红色课堂“潮”起来

创新理论教学,筑牢信仰根基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安县为什么能走出223位共和国将军吗?”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曲文研老师抛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热烈讨论,他将黄冈籍开国将军为革命大局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融入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感悟红色信仰的力量。近年来,我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起“理论+故事+互动”的沉浸式思政课教学体系,老师们深入挖掘黄冈本土的红色故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叙事。同时,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课前预习新知-课中沉浸探究-课后巩固测验”的闭环设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我校还精心编写了《星火燎原——100个大别山革命故事集》《永恒旋律——100首经典红色歌曲集》《导航灯塔——100个黄冈历史名人故事集》等系列校本教材,开设了《黄冈红色文化及地域名人文化》公共必修课、《红色黄冈》选修课,打造了新时代红色精神家园网站和红色文化网络资源库,收录了海量的红色文献资料、影像视频。从纸质教材到数字平台,从课堂教学到网络空间,通过构建立体化红色资源矩阵,让大别山精神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方式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使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铸魂”的深层转化。

强化实践教学,厚植家国情怀

“像周大娘这样的英雄母亲,大别山里涌现出许多许多,正是她们养育出的无数英雄将领,才让这里的军民用‘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铸就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在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红色宣讲团的学生宣讲员高雨欣正在给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班级学生讲述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故事,她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在场的学生无一不为之动容,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一同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大别山精神,我校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依托黄冈丰富的红色资源,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董必武纪念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等单位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学习,学生们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聆听讲解员讲述大别山的感人故事,面对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不少学生眼眶泛红,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

德技并修: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推进课程思政,培育时代红匠

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大别山精神以活态化的方式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英山县金铺福利院茶园,我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化身“采茶农”,跟随采茶师傅学习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尽管采茶过程很艰辛,需要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忍受炎热的天气,但大家都没有放弃,采摘茶叶结束后,在制茶车间亲历杀青、揉捻、干燥等一道道工序,并现场参与制茶,参加研学的学生纷纷感慨:“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新时代农业振兴更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用匠心和科技赋能传统农艺。”通过组织青年学生走进乡野、脚沾泥土、手捧新芽,引领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大别山人民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坚定了青年学生做新时代“新农人”的信念。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老区振兴

我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将大别山精神转化为推动老区发展的实际行动。红安将军红四方景区以实景剧《红安永远红》打造“红色文化+沉浸式演艺”的特色运营模式,亟需红色演艺人才,我校教育艺术学院与其就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就业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学生们将在亲身演绎红色历史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而为革命老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创新动能,为老区振兴贡献职业教育的智慧与力量。

知行合一:让红色精神“实”起来

丰富二课活动,传承红色薪火

我校以“弘扬大别山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开展了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赏红色影视、演红色剧目、寻红色足迹等亮点纷呈的“十红”活动。例如,以主题团日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传唱《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黄冈本土红色歌曲;校团委精心打造“永恒旋律”红歌大赛活动品牌,学生用激昂的歌声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大别山精神的传承。

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和红色宣讲团两大红色社团,我校常态化组织红色主题朗诵或演讲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等思政类比赛,一大批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一纸“托孤家书”奏响了感人肺腑的生命绝唱。循着书信,“00后”宣讲员覃驿茜来到陈潭秋故居,与“陈潭秋”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校园内外刮起了“以赛促学、以创传魂”的红色文化传播热潮,越来越多的思政课“行走”了起来。

开展志愿服务,践行使命担当

我校将传承大别山精神融入青年志愿服务,积极组建红色宣讲团、“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团、“巴河之声”志愿宣讲团等红色团队,定期开展培训和实践活动,宣讲团深入公交车、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达百余场。“当我在社区为老人们讲述黄麻起义的故事时,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唤醒更多人心中的信仰,让更多人从大别山的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亲·听”青年宣讲团成员程羽杉说。

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关键时刻,我校学子更是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身志愿服务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别山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席卷黄冈期间,全校有50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卡口值守、体温测量、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公共场所消杀等工作中,他们不畏风险、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从理论课堂到实地感悟,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服务,黄冈职院正以创新姿态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潮”起来、“动”起来、“实”起来。“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让青年‘看见’历史,更要让他们‘创造’历史——当博物馆里的‘冲锋号’变成现实中的‘奋斗者’,大别山精神就真正在新时代青年中扎下了根。”我校党委书记田洪光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不断丰富和拓展“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形式,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上一条: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聚焦“场域重构” 打造沉浸式思政“金课” 下一条:精准对接地方产业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学会会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电话:029-33153731  33152036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ICP备案:陕ICP备160112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