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论坛 > 专家论道 > 正文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的要素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2/04/07 16:18:06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内涵建设要素入手,通过建设“合作新机制、培养新模式、专业新标准、课程新体系、实践新基地、师资新队伍和服务新平台”等方式,增强特色产业学院的内核力量。

一、合作新机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主流技术企业、行业组织等合作方结合各自需求,集各方优势紧密合作,开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不同于普通的二级学院,其具有相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组织形态,是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链接的、融合教育需求与产业需求的、具有合作共赢与跨界共生等典型特色的、拥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新型组织模式。因此,有效建立合作机制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合作新机制,规范产业学院管理制度,才能明晰产权、关注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由学校和合作方共同管理运营,进而达到共赢。

二、培养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在合作各方共同努力下,将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生产标准、岗位群标准全面对接的办学模式。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培养模式转向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模式,多措并举,通过分层分类、特色培养、工学交替、技能认定等各种方式,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有机融合生产要素和教学要素,通过产业学院整体规划构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

三、专业新标准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往往与专业群建设紧密结合,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建设产业学院专业建设新标准,实现专业内涵的有效增值。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定位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资源、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科研服务、国际交流、质量保障等多个维度,持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学院专业的影响力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能力。

四、课程新体系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打破常规,深入分析专业(群)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群核心能力,对接岗位群人才培养需求,引入合作主流技术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和真实生产项目,开展模块化、项目式、工单式等教学改革,科学构建提升学生基础能力、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五级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立足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需求。

五、实践新基地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扎根到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中办学的新模式,校企各方要紧密合作,基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流程,秉承“协同发展、创新共享”的理念,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集实践教学和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研发平台、生产基地等实践新基地,打造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创新的实践高地,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创新发展。

六、师资新队伍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打破专业限制,建设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效支撑产业学院模块化、项目化和工单式等教学改革。产业学院可以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产业教授,通过“名师学者”等培育工程引培高端人才,通过校企“互聘共育”等方式组建共享师资团队。同时,校企各方共同研制师资新队伍培养、聘用和激励机制,共同制订多元多渠道的教师培训方案,建立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科研能手、能工巧匠互聘兼职或定期交流制度。

七、服务新平台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要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各方的综合优势,建设“产教科创用”一体化服务新平台。围绕“卡脖子”等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围绕产业、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产品研发、项目孵化、技术攻关,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高职院校科技和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教学、科研、创新、服务五位一体共同发展融合,提升产业学院发展的竞争力和服务产业的能力。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5期

上一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下一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何以重要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学会会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电话:029-33153731  33152036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ICP备案:陕ICP备16011233号